二维码访问 | 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 |
所在位置:首页 > 廉洁文化
高级搜索

安吉吴氏:崇学尚廉 以德济世

来源:浙江省纪委省监委网站 发布时间:2023-04-23

鄣吴村,位于安吉县西北部,历史悠久、文化底蕴深厚。自明清以来,当地村民耕读之风盛行,因而村庄内人才辈出,其中最著名的是明嘉靖时的“吴氏父子四进士”以及清乾隆时著名藏书家吴五凤等。至清末年间,近代艺术大师吴昌硕的诞生更是让这个小村庄名声大噪。

  自明至清500年间,鄣吴村曾走出过6位进士,49位县级以上官吏,近200人获得秀才以上功名。而这与吴氏家风家规有着重要关联。


图片1.png

图为吴昌硕故居

  吴氏十世祖吴松,始终以家训中崇学重教、崇廉修身的精神理念勉励自身。其年幼时便酷爱读书,每当读到古人“忠孝廉让”的事迹,便用笔抄录下来,时时朗诵。成年后,吴松以教化乡里为己任,首先在村南黄金岭下捐资创办“义塾”,实施免费办学,让村中子弟无论贫富均可“读书知礼义”。明嘉靖十三年(1524),孝丰县从安吉县分出不久,县学拟迁建于东门奎星阁新址,但因孝丰县财政窘迫,迁建经费没有着落。吴松闻讯后,又毅然捐出千余两白银,方才使县学如期迁建完成。为此,全县人为他的慷慨捐资而感动,特地在县学“立碑诵其德”。在日常生活中,尽管家境优渥,但吴松却始终保持勤俭节约、简单朴素的生活,对骄奢淫逸敬而远之。


图片2.png

图为吴氏修谱大屋

  在祖祖辈辈的影响下,吴氏传人们不仅接受着良好的教育,也形成了清廉自守的高尚品格。1899年,56岁的吴昌硕经同乡兼友人、湖州“六才子”之一丁葆元的举荐,谋到一个职务——江苏淮安府安东县代理县令。由于熟知官场内存在繁文缛节的陋习,吴昌硕决心在自己的任期内改变这一现状。到任前,他在赴任告示上写道:“只须预备公馆,打扫洁净,不得张灯结彩,徒事虚浮,亦毋庸出郊远迎,切切,特谕。”寥寥数语,道出了吴昌硕低调简朴的工作作风,也赢得了百姓的民心。告示一贴,乡民们看了都拍手叫好,都说“皇上圣明,给我们派来了一个清官!”

  在任期间,吴昌硕事必躬亲,尽心尽责。安东地区土地贫瘠,居民饱受咸水之苦。为解决百姓饮水之难,吴昌硕在县衙前凿深井一口,后被百姓命名为“吴公井”,此井留存至今。然而,吴昌硕也遇到了一件十分棘手的事——“征收皇粮”。师爷告诉他,过去几任县令向农民收缴皇粮时,过秤时总要令衙役们在斛斗上先踩上一脚,再用丁字形的“刮子”,在斛斗上狠狠地“刮”一下,再用小斗送入官仓。这一踩、一刮下来竟“积余”下了上万斤粮食,可换得不菲的“回扣”。按惯例,前任县令都是将这些钱作三股:一股“孝敬”府台老爷,一股“留”给自己,剩下的部分按职务大小分别装进了衙役们的腰包。由于此前的做法违背了吴昌硕的做事准则,他不惜冒着得罪上司、所有衙吏的风险,将“回扣”以“公款”的名义存了起来……晚清官场诡谲腐败,时刻以崇廉修身为准则的吴昌硕,不愿曲意逢迎,仅上任一个月,便自刻三方“一月安东令”印章后辞官归去。


图片3.png

图为清风馆

  时光流转,家风永传。《吴氏宗训》不仅影响着吴氏后人,而且对故鄣大地的人们影响深远。如今,在安吉县鄣吴镇,“六月六晒家谱”“开学第一课”等教育活动成为每一年的保留节目。人们在教育活动中感知历史、传统,不断传承赓续。

  吴氏家风展示馆——清风馆也面向公众展示,通过呈列前贤遗训、前贤联语、前贤事迹、当下吴氏成就及清风竹扇等形式,展现吴氏族人世守家训、诗礼传家的优良传统。自建成以来,累计接待游客达10.2万人,并先后被命名为安吉县廉政文化教育基地、湖州市清廉建设基层成绩突出单位、浙江生态文明干部学院第四批现场教学基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