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维码访问 | 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 |
所在位置:首页 > 廉洁文化
高级搜索

地名彰廉德

来源:中国纪检监察报 发布时间:2023-04-24

地以名传,名以人传,人以廉传。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,有不少地名因廉洁人物、廉洁故事而生,其蕴含的精神至今仍闪烁着崇廉向善的光芒。

贪为耻,廉为荣。“廉泉让水”的成语背后包含着多个廉洁地名。南朝刘宋时,在梁州(今陕西汉中)任职州将的范柏年进京汇报工作,宋明帝刘彧与他闲谈时,忽然问道:“广州有水名曰贪泉,据说饮了此水就会变得贪婪,你可知道?”接着又一语双关地问:“梁州是否也有这样的泉水呢?”由此及彼,宋明帝真正的用意是想问你们那里有贪腐的官员吗?

范柏年的回答非常精彩,“梁州唯有文川、武乡、廉泉、让水。”廉泉位于今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,又称廉水、廉津,是至今还在使用的一个名称。范柏年并非单用廉泉回应,而是同时举出“文、武、廉、让”这些寓意美好的地名,且以“唯有”两字强调,可见当地风俗良善。宋明帝随即追问:“卿宅在何处?”范柏年坦荡以对:“臣所居廉、让之间。”此答亦甚巧妙,既是事实住在廉泉与让水之间,又含蓄表达了自己追求廉洁礼让的品格。通过这个故事,可见廉洁的地名使人们为之自豪,而廉洁的人又为这一方水土增添了一段佳话。

若说到廉洁礼让的品格,“六尺巷”的故事不得不提。在安徽省桐城市,有一条长100米、宽2米的巷子,建成于清朝康熙年间,小巷出口有一块刻着“礼让”二字的牌坊。六尺巷源于清朝大臣张英的家人与邻里的土地纠纷,当时双方争执激烈,张英家人便向在京为官的张英寄信寻求支持,没想到张英回诗一首,“千里来书只为墙,让他三尺又何妨?长城万里今犹在,不见当年秦始皇。”家人阅罢,明白其中含义,主动让出三尺,邻居也深受感动,同样主动让出三尺,这样就形成了六尺巷。六尺巷的宽度不只是现实的宽度,更体现了一种公权不私用的精神宽度、一种礼让谦逊的精神宽度。

廉洁是清清白白做人、干干净净为官,古人常用“清如水,明如镜”来形容一个廉洁之人。宋代铁面御史赵抃赴成都上任,仅携一琴一鹤,他目睹江水清澈浩荡日夜奔流,不由心有所感,借水立志,指着江水发誓道:“吾志如此江清白。”从此赋予了青白江丰厚的廉洁底蕴。赵抃说到做到,在成都任职期间,他注重以身作则,每天晚上都会焚香祷告,反思有无不可告天之言。他整顿吏治,提倡节俭,反对奢靡,蜀地由此大治。如今,青白江依旧静谧流淌,成都的青白江区也因此得名。

在美丽富饶的萧绍平原上,有条江好像银色的飘带一般,这便是钱清江。东汉刘宠任会稽太守时,简政爱民、惩治不法,深得百姓爱戴。在离任时,有几位老人从若耶谷中出来,以百钱相送,并说道:“别的太守治理时,派遣官吏搜刮民财,闹得鸡犬不宁。您在任时,政治清明,治下太平,我们得了安宁,所以想聊表心意。”刘宠不肯接受,再三推辞,反复推让不下,为了让老人放心,刘宠从每人手中各取一枚钱,就此告别。出了会稽地界,刘宠便把钱投到了江里,后人将该江改名为钱清江,还建了一钱亭、一钱太守庙。一个廉洁的名字,已流传了近两千年,人们漫步江边,会将这故事一代代讲述下去。

地名为人所起,一山一水皆有情,承载的是传承已久的人文共识,是我们对廉洁的推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