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维码访问 | 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 |
所在位置:首页 > 廉洁文化
高级搜索

抱朴守拙

来源:中国纪检监察报 发布时间:2024-03-22

《菜根谭》有言:“抱朴守拙,涉世之道。”意思是,保持朴拙,是处世之道。

朴,形声字,从木,菐声,本义指树皮。朴用作“樸”的简化字时,本义指未加工的木材。引申为未经雕琢的、真性的,又引申为质朴、厚道和纯真等义。《说文》:“朴,木素也。”王褒《洞箫赋》:“秋蜩不食抱朴而长吟兮。”《论衡·量知》:“无刀斧之斲者谓之朴。”拙,形声字,从手,出声。本义是笨拙、迟钝,引申为事物粗劣。拙在古代还有自谦之义。

抱朴守拙,是古人强调的一种修身哲学和处世智慧,其本质是告诫人们,不可被外在的虚华、物欲和利禄所诱惑,要始终坚守质朴、纯真的本性和品行,为人低调谦厚,做事踏实专一。

《道德经》言:“见素抱朴,少私寡欲。”又曰:“常德乃足,复归于朴”“朴虽小,天下莫能臣”等。老子特别推崇、倡导朴,认为朴就如同赤子、婴儿一般,保留着人性中真、善、美、仁、义等最本真、最本色的自然属性,没有过多的虚华、伪饰、贪念和欲望。说到底,“抱朴”就是达到与道合一,自然淳朴之本初、本始状态,回归到内在本真之自我。具体到社会治理实践,“抱朴”就是要合乎自然规律,不萦于外物的虚荣,始终坚守本心、初心,实现万物和谐安定的局面。实际上,老子本人便是“抱朴”的忠实践行者,世人都纵情于声色货利之时,他却能守真质朴,始终保持婴儿的心态,正所谓“众人熙熙,如享太牢,如春登台。我独泊兮,其未兆,如婴儿之未孩”。

大智若愚,大巧若拙。拙,与愚、鲁同义,都是古人尊崇的做人品格和行事准则。孔子年轻时曾求道、问礼于老子,老子曰:“良贾深藏若虚,君子盛德容貌若愚。”后来,孔子赞扬学生曾参曰:“参也鲁!”《论语集注》中,程子曰:“曾子之学,诚笃而已。”可见,在传统文化语境中,“拙”并非贬义,而成为一种优秀的品质和为人处世不可或缺的智慧。拙,追本溯源,是老子用以描述宇宙之本“道”的特征之一,也形容一种顺应自然的状态。后来,拙更多延伸为有拙劲、有韧劲、肯下笨功夫等意思。肯用拙劲,必能生出智慧,真正的功夫,恰恰是来自无数拙的积累。

此外,拙还包含质朴、实诚、守信、低调不张扬、自谦内敛等意义。《韩非子》曰:“巧诈不如拙诚。”这是在说,取巧和虚伪,即使能赢得一时,但终将失败。此处,巧与拙相对,为贬义。再如,周敦颐《拙赋》曰:“巧者言,拙者默;巧者劳,拙者逸;巧者贼,拙者德;巧者凶,拙者吉。呜呼!天下拙,刑政彻。上安下顺,风清弊绝。”在周敦颐看来,若治政理政皆能守“拙”,必会实现政清人和,上下安顺。明代清官康大和质朴敦厚、清廉爱民,“在翰苑二十年,闭门读书,屏迹权门。人讥其拙,作《拙宦对》以述职,与关中王愧野齐名,人称‘康王’。”

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,做到抱朴守拙,就要坚守本心、初心,摒弃过多的物欲羁绊。做到诚实守信,以诚待人,多一些“拙劲”和“愚气”,少一些机巧和伪诈,做事肯下苦功,踏实求进。如此,方能事有所成,业有所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