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维码访问 | 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 |
所在位置:首页 > 宣传教育 > 清风文苑
高级搜索

自由阅读

来源:中国纪检监察报 发布时间:2022-04-29

人生当中有一些愿望,常常难以实现,无法两全。比如读书。

清人袁枚在《随园诗话》中写道:“余少贫不能买书,然好之颇切。每过书肆,垂涎翻阅,若价贵不能得,夜辄形诸梦寐……及做官后,购书万卷,翻不暇读矣。”小时候家里穷,想读书没钱买;长大工作后手头富裕了,买了一堆书回家放着,却再也没有时间去翻阅——袁枚说,他的这种经历,好比小时候牙齿坚利,却穷得买不起肉吃;等到上了年纪,眼前摆满山珍海味,结果已是“齿牙凋落剩衰翁”,想吃也吃不动了。袁枚当年吐露的无奈之情,想必今天仍然能够引起不少人的共鸣。

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在《道德书简》中指出,学习有“自由学习”与“职业学习”之分。在他看来,“任何只为了赚钱的学习都不是好的学习”,因为这种学习“以利益为主导,只能给心灵一种较为肤浅的东西”,比如“职业学习”就是如此。只有“关于智慧的学习”,才是“自由学习”,因为它培育的是人的美德,能够使人变得美好善良,从而摆脱名缰利锁的束缚,获得解放与自由。塞涅卡的这种“分类法”显然不太科学,过于简单和武断,不过他所提出来的问题倒是非常深刻的,令人深思,发人深省。

如果借用塞涅卡的说法,那么,读书也可以分为“自由阅读”与“职业阅读”两种。对于现在的很多人来说,他们读书恐怕还是有着“职业阅读”的性质。比如从小学、中学再到大学,读各门功课的教材,记各种各样的知识与答案,要么为了升上更高一级学府深造,要么为了掌握一门技艺以便将来更好地就业,这多多少少带有一定的“功利性”和“强迫性”。好不容易熬到毕业,走出校门,终于有机会“自由阅读”,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挑选一些书看了,却又不得不为了谋生而四处奔走、忙碌不停,哪里还有闲情逸致读书?再加上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,电子数码产品层出不穷,用一部小小的手机便足以纵览天下,让人沉溺其间,乐此不疲。一个人安安静静地读几页书,在今天似乎已经成为一件奢侈或者说难得的事情。这种矛盾与无奈,和袁枚当年的心境相比,其实是差不多的。

不过,读书的时间少,并不意味着读书不重要。当然,这里的“读书”,更多指的是“自由阅读”。尤其是在信息碎片化中,传统的高质量的深度阅读,恰恰是最不可少的。回望历史,我们可以毫无疑问地断言:没有书籍的发明、印刷与传播,没有一代又一代人的深度阅读,就没有知识的积累、思想的碰撞,就没有真理的发现、科技的革命,就没有人类社会与文明的发展和进步。毕竟,爱因斯坦和鲁迅,都不是靠刷朋友圈和短视频刷出来的。同理,无论将来书籍以什么样的形式、通过什么样的载体呈现,只有深度阅读的传统得以延续下去,人类才能保持思想的活力,人类社会才能向着光辉灿烂的明天不断迈进。

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在《论阅读和书籍》中写道:“在我们的阅读方面,不读的艺术是至为重要的。”对于那些想读书而又苦于没有时间的人们来说,这句话无疑具有指点迷津的作用。“不读的艺术”并非不读书,而是有选择地读书。所谓有选择,就是懂得分辨哪些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经典,哪些是东拼西凑、欺世盗名的赝品。叔本华认为:“坏的东西无论如何少读也嫌太多,而好的作品无论怎样多读也嫌太少。劣书是损害我们精神思想的毒药。”“阅读好书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不要读坏书,因为生命是短暂的,时间和精力都很有限。”由此可见,“不读的艺术”,实际上指的是不读坏书只读好书的艺术。

当掌握了“不读的艺术”这门学问,我们就能够利用有限的时间进行有效、自由的阅读。而没有时间读书的焦虑,大概也会因此得到缓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