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维码访问 | 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 |
所在位置:首页 > 宣传教育 > 清风文苑
高级搜索

处理好“三组关系” 为基层减负赋能

来源:湖州市纪委市监委网站 发布时间:2024-10-25

今年8月,中办、国办印发了《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》,一方面展现驰而不息推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坚定决心,另一方面也在执行层面建立长效机制和工作导向。常言道“上面千条线,下面一根针”,然而更要明确,基层干部的“绣花针”更重要的是“缝补”百姓需求,庇护百姓温暖,要做好基层减负赋能这份答卷,还需要处理好“三组关系”。

一是新与旧的关系。要解决一个问题,首先要弄清楚其产生的原因。在基层治理中出现“小马拉大车”的情况,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快速发展的“新世界”与相对落后的“旧世界”的失衡,主要表现为群众新期待与旧治理观念、新生产关系与旧生产力等的矛盾冲突。辩证看待基层“负担”,一方面归于“马车”到“汽车”的飞速变化以及不断加重的负荷,另一方面基层干部观念的转变、能力的增长、获得感的提升也很关键。举个例子,随着新农村的发展,各种特色小镇带来产业集群式发展,农村从以前的第一产业占最大比重逐步向一、二、三产融合发展转变,应对这种新形式,基层干部作为乡村“主理人”,不仅需要“行政管理能力”,还需要能推动发展的“创新服务能力”,与此同时,还要有尽可能少的干扰、能充分发挥才智的空间、更多成长的可能,才能让干部敢想、敢闯、敢干。

二是供与需的关系。坚持问题导向,什么问题突出就整治什么问题。基层减负要“减”到点子上、“减”到干部心坎上,必须要熟悉基层情况、了解基层需求,才能提供最佳方案。基层是社会治理的最末梢,政策落实的最终站,也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,因此决定了基层工作的繁琐与压力;善于讲土话、做实事,这是基层干部特点,只有根据基层工作特点和干部需求,针对性减负,才能做到减“真”负、真减负。比方说,对于基层干部而言,解决村民间的矛盾、筑坝修渠不是负担,但是通过各种APP每日报送进展、打卡签到这些看似不费力气的工作反而成为“重负”。近年来,各地通过“指尖上的形式主义”专项整治,重点清理“僵尸类” “空壳类”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,整合多头重复的程序,纠治强行推广、滥用积分排名等问题;通过梳理基层权力事项清单和“属地管理”事项责任清单等一系列工作,为基层工作人员划出清晰的“边界线”和“责任田”;通过减会议减陪同减牌子减考核、减表减账减事项,让基层干部真正做到“轻装上阵”。

三是赋与负的关系。减负担不是减责任,而是腾出更多精力干事创业。为“大车”减负的同时,更要为“小马”赋能。必须认识到,基层工作中仍然存在“二八定律”“马太效应”,工作领域不同,工作量参差不齐,年轻干部与大龄干部工作量也有不同。人少事多、事少人多的分工矛盾客观存在,在为基层减负的过程中,还要通过加“权”赋能量、加“人”添活力、加“财”增保障等一系列举措,增强基层干部积极性、提升战斗力。比如,减少考核指标并不意味着放松管理、听之任之,而是把握好数量做“减法”、精度做“加法”的平衡,剔除“眉毛胡子一把抓”的大而化之指标,让基层干部在指挥棒的引导下精准锁定工作重点,作出实效;做细做实干部实绩考核评价机制,增强有为干部获得感,打破“二八定律”,激励干部担当作为。